最近一段時間,在國內汽車市場,降價似乎成為唯一的主題,隨著東風系旗下品牌率先“掀桌子”,眾多合資品牌開始跟進,12萬元買C6、不到12萬能買到樓蘭(圖片|配置|詢價)、凱迪拉克最高優(yōu)惠達到13萬元等等,如此大幅度的優(yōu)惠,讓合資品牌成為此次降價潮中絕對的主角。當然這也是因為很多合資品牌整體價格較高,所以一些滯銷車型的優(yōu)惠就比較大,相比之下,整體價格相對較低的自主品牌車型,優(yōu)惠就要小很多了。
如果說東風系和部分車企一開始的優(yōu)惠補貼,只是為了清理庫存、增加銷量,那么當降價補貼這個口子一開的時候,其實就已經收不住了。剛剛過去的一周,先后出現了豐田“買bZ4X送威馳”、“買樓蘭送軒逸”、“買插混皓影送飛度”等等買一送一的優(yōu)惠活動,雖然這些活動,很多都是限量銷售,但是這種姿態(tài)卻擺出來了,不就是打價格戰(zhàn),誰拍誰?所以當合資品牌優(yōu)惠補貼“爭奇斗艷”的時候,我愿意稱合資品牌的這波優(yōu)惠為“放血”式降價。
事實上,合資品牌這一波“放血”式優(yōu)惠,還是來自一種焦慮感,首先在經歷了去年后半年的購置稅減半,很多準備在今年購買新車的用戶,紛紛選擇了去年后半年買車,至少今年一季度的銷量被提前“吸走”,這就導致了今年開年,購置稅減半結束之后,燃油車市場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蕭條的情況。
(資料圖)
而且大家都知道,合資品牌唯一可以依仗的,就是燃油車產品,因為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,沒有一款車的銷量能稱得上優(yōu)秀,就算是部分車型能有小幾千輛的月銷量,那也是靠特別大的優(yōu)惠換來的。所以整體非常弱勢的新能源汽車,讓合資品牌對燃油車特別倚重,今年銷量被提前“吸走”,市場需求本身還不足,再加上國產新能源汽車持續(xù)有力的沖擊,很多合資品牌的銷量和庫存壓力都是非常大的。
所以在這種焦慮感之下,一旦有一些合資品牌因為各種原因“沉不住氣”,開啟降價,那么很多合資品牌就都“破防”了。因為不降價,就意味著競爭優(yōu)勢被削弱了,于是我們看到,合資品牌極盡各種能事,開始優(yōu)惠降價了……可能有小伙伴就說了,那么合資品牌這種降價的結果是什么?自主品牌會不會被徹底摧殘?畢竟合資品牌的車型賣自主品牌車型的價格時,自主品牌還有優(yōu)勢嗎?
當然這一點,我們承認,一定會有一些至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沒有建樹的自主品牌,會受到合資品牌大降價波及,但是已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獲得一定市場份額的自主品牌,短期內受到的波及不大,畢竟國產新能源汽車在能耗、性價比、智能化方面,相比于同等價位的合資品牌燃油車,還是有一定優(yōu)勢的。
那么現在的問題是,這波降價潮在某一個時間段一定會結束,那么降價潮結束之后,合資品牌車型的價格會不會呈現報復性增長?
事實上,按照我們對目前國內合資品牌市場的整體狀況判斷,在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之下,通過降價來提升銷量,幾乎是必由之路!只不過這次東風系率先“掀桌子”,將這個過程提前了而已。所以從本質上來說,合資品牌降價是一個必然過程,只是時間早晚而已,所以在這樣的大前提下,降價潮結束之后,很有可能車價會有小幅回漲,但是出現報復性上漲的可能性并不大。
而且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樣,市場上已經出現了12萬的C6、11萬多的樓蘭和降價13萬元的凱迪拉克,那么對于消費者來說,就相當于看到了這些合資品牌車型的價格“底線”,甚至會適應這樣的價格體系,那么這波降價潮結束之后,可能很多消費者就會將現在降價后的車價作為參考標準,價格回升太多,就不買了!汽車廠商為產品定價,一定是為了通過銷售去獲得銷量和利潤,如果廠商自顧自進行報復性漲價,消費者全然不買賬,那么漲價也是沒有意義的。
而且不得不說,合資品牌這一回競相降價,對于品牌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,說白了就是砸了牌子,以前合資品牌在價格上比較優(yōu)勢,或者說消費者愿意花高價買合資品牌的燃油車,主要就是合資品牌的品牌力更堅挺,但是這么一降價,其實很多合資品牌的影響力就是會順勢下滑,以后再想用品牌溢價掙錢,可能性就不大了。
所以其實這一次合資品牌“放血”式的降價,有一些自主品牌可能不可避免會受到沖擊,尤其是那些只有燃油車,沒有新能源車型的自主品牌,但是一些頭部自主品牌,通過燃油車的降價,以及擁有新能源汽車,能夠有效抵御合資品牌降價帶來的市場沖擊。而對于合資品牌來說,這一次降價,雖然可以有效清理庫存,提升競爭優(yōu)勢,但是這種“放血”式降價給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,也是顯而易見的,可以說合資品牌競相大降價,屬于傷敵一千,自損一萬。#汽車降價結束會迎來報復性漲價嗎#
最近更新